为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教育部办公厅相关要求,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教育厅等7部门共同开展省级健康科普知识“五进”活动。7月4日,省级健康科普知识“五进”活动首次走进广外校园,在白云山校区第9教学楼顺利开展,此次讲座同时也是我校云山健康讲坛第6讲,由我校总务后勤部及校医院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六院)、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及校团委协办。中山六院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副主任苏丹、总务后勤部副部长、校医院院长杨春娜、总务后勤部副书记冯文成等出席活动,校医院公共卫生中心副主任洪锦兰主持讲座。
讲座前,杨春娜代表学校致辞,并代表学校向中山六院的专家团队致以热烈欢迎及诚挚感谢。她表示,学校始终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师生健康置于发展首位。健康校园建设需要专业力量护航,青年师生是健康管理的重点人群,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期望未来能得到中山六院更多的专业指导支持与帮助,助力我校健康校园建设。随后,冯文成代表学校向中山六院赠送感谢信。


讲座中,主讲人苏丹副主任医师, 结合讲座主题生命的齿轮——胃肠道:生命的隐形发动机,从有“痔”不在年高,忍还是割以及胃肠道常见症状与疾病防治两个维度,并从师生关切的视角不时运用现场提问的方式,结合临床案例及相关数据为师生进行专业讲解。从胃肠道对人体的意义究竟有多重要开讲,到常见胃肠道疾病的预警症状以及胃肠道的自我保健方法进行逐一介绍,尤其对痔、便秘以及结肠癌的防治等师生关切的问题做了重点介绍。在随后的讲座现场问答环节,苏主任均就师生纷纷所提问题进行专业的逐一作答,使师生们获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苏主任与其义诊团队耐心地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师生答疑解惑。从胃肠道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到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科学建议,为我校师生及家属提供了一系列专业指导,受到广泛好评。

当前,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已成为社会共识。此次省级健康科普知识“五进”活动首次走进我校,不仅为师生带来了实用的科普知识,使师生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科学认识,同时,也为我校健康校园的建设起到有力助推作用。师生们纷纷表示期待今后学校能为师生开展更多的此类活动,为师生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护航。
小贴士:
痔: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一般由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和支撑组织减弱以及内括约肌痉挛引起。常见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饮酒、辛辣饮食、久站久行等)以及错误的排便习惯会增加患痔的风险。文献报道我国城市居民痔的发病率高达50.28%。痔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内痔是由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肛垫充血增生肥大移位而形成。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为混合痔。痔在临床常表现为出血、肿胀、脱出、疼痛、瘙痒和肛门不适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便秘: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伴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多样,以肠道疾病最为常见,其发生机制常见因素有:1、摄入食物过少特别是纤维素和水分摄入不足,致肠内食糜和粪团的量不足以刺激肠道的正常蠕动;2、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内肌肉张力减低和蠕动减弱;3、肠蠕动受阻致肠内容物滞留而不能下排,如肠梗阻;4、排便过程的神经及肌肉活动障碍,如排便反射减弱或消失、肛门括约肌痉挛(如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所致)、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减弱等。
结肠癌:结肠癌是胃肠道常见恶性肿瘤,我国以41~65岁人群发病率高。结肠癌早期无特殊症状,发展后主要有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以及全身症状等。结肠癌是可以预防的肿瘤,结直肠癌筛查可使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目前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主要是危险度评估和粪便潜血,若为阳性,再进行结肠镜检查。近年来,粪便DNA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粪便初筛的效益。国外的经验还表明,在医疗资源较为发达的地区直接开展3~5年1次的结肠镜检查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筛查效果。凡40岁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现者应列为结肠癌的高危人群:(1)、Ⅰ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者;(2)、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